2024年11月1日,受教育学部邀请,北京大学陈洪捷教授为师生们作“作为集体记忆的大学精神”主题报告。本次学术讲座由教育学部副主任刘六生教授主持,教育学部党委书记禹紫灵,韦颖教授和茶世俊教授均出席了此次讲座,教育学部和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的学生参与了交流讨论。
主讲人:陈洪捷教授
陈洪捷教授主要围绕现代大学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大学精神展开讨论。陈教授首先指出校训与大学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规范和理念的具象化反映。但校训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在如今汗牛充栋的大学精神研究中,真正将大学精神立于纸上的却是凤毛麟角。
接着,陈教授援引伯顿·克拉克的观点引出传奇故事对于构建大学精神时的重要意义。克拉克认为:“传奇或故事对于一所大学共同信念的行程或大学精神的建构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有助于大学成员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的提升。”传奇或故事并非是虚构的,但也未必是完全客观的。故事和传奇易于口儿相传,且生动形象,大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共同的信念,而这些信念其实就是一种精神;陈教授还展示了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集体记忆是一个群体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构建的事或物,它不仅能维系和强化群体认同,还能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时塑造群体文化。大学精神作为集体记忆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文化记忆虽然会追溯过去,但追溯过去是为了当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学精神是一种建构,是众多参与者建构的结果,往往丰富而多样,模糊而难以规范。陈教授还解答了大学记忆的独特性应该体现在其与大学理念的结合。大学的故事能够产生和传承,这本身就是大学精神彰显的表征。虽然大学精神无法化作评价指标,但一流发大学必然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北大的精神之所以在今天能够成为北大的标志正是因为北京大学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人和事,如蔡元培校长的兼容并包、林损的自负、胡适的谦逊和朱谦之的敏而好学等,这些生动的故事都是在阐释北大精神时不可或缺的部分。
陈教授随后对大学精神的构建进行了总结,真正的大学精神首先要依赖于优秀的人,其次要敢于让民间发声,允许插科打诨的民间语言融入大学原本严肃的叙事之中,最后大学管理者要在机制上为大学精神的生发打造宽松的空间。
在讲座的最后,陈教授还针对性地对与会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他细致深入的解答使在座的同学们颇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