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生园地 团学风采 正文
五四青年节•2025I以奋斗之姿 向青春告白(下)
2025年05月27日 10:24  

以奋斗之姿 向青春告白

2024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时代青年“广大青年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为引导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学部官方微信公众号特此推出“以奋斗之姿 向青春告白”专题,全面展示教育学部学子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取得的成效。今天推出第3辑,教育学部在云南师范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院赛中的优秀项目展示。

2025年5月4日

云南师范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教育学部院赛阶段,收到涵盖社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等各类科技作品20余件,作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兼具前瞻意义和应用价值,现就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从失衡到调适:感知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及其中介机制的实证研究

项目负责人:刁家蓉

项目内容:

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及溢出假说,分别以普通高中生和工读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感知父母冲突是否会通过家庭仪式和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两项研究揭示,在感知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中,家庭仪式的中介作用是稳定的,而亲子依恋的作用会因青少年群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研究同时关注到父母冲突的破坏性以及家庭仪式与亲子依恋的修复性,揭示了家庭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机制;其次,基于文化嵌入性,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仪式纳入理论模型,凸显了文化情境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最后,在实践导向方面,我们提出了“通过强化家庭仪式增强亲子依恋”的干预路径,为家庭教育及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推动政策与社会服务优化。


政策工具视域下我国乡村学前教育政策文本分析(1983-2024)

项目负责人:陈可歆

项目内容:

基于政策工具理论,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要素”二维框架,对1983-2024年间国家发布的8份乡村学前教育政策文本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策工具使用失衡;政策要素侧重明显;政策工具与政策要素适配性不足。梳理国家在乡村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导向与逻辑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后,剖析潜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政策出台的建议对策,以期为未来该领域政策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今后我国乡村学前教育政策制定应当:合理调整政策工具的使用,优化政策工具的组合应用;精准定位政策要素,平衡政策要素的内容配置;增强政策工具与政策要素的适配性。


《数智电子月嫂》

项目负责人:李苏媛

项目成员:高艺娜、段娇、杨思佳、番燚、赵庄炫

项目内容:

本项目以“交互式微课”为核心创新点,微课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模块,将日常婴幼儿照护任务如喂奶、换尿布、安抚哭闹等真实育儿操作高度仿真,构建出可交互、可反馈的学习场景。每节微课以短时、高效、目标明确为特征,结合动作演示、情境引导,帮助使用者在碎片化时间中系统学习。课件内容依据婴幼儿发展阶段科学编排,涵盖从新生儿护理到幼儿教育的多个维度,既服务于新手父母的实践指导需求,也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用户可在无风险的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获得实时纠错和行为优化建议,真正实现“边看边练、边练边学”,有效提升育儿信心与专业素养。本项目突破传统育儿教育模式,为科学育儿与职业培训提供了技术驱动的新路径。


自主选择还是畏难所迫?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动机分析—以某师范大学为例

项目负责人:周俐娜

项目成员:蒋泽媛、张洋、李林会

项目内容:

本研究以某师范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扎根理论探究其选择灵活就业的核心动机,分析了环境、经济及观念层面的因素对决策的影响。通过深度访谈和三级编码,提炼出驱动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动机的三个核心范畴,一是“数字经济时代隐性自由与新职业需求”,反映个体在技术驱动下对自主性与新兴职业机会的追求;二是“ 社会污名化困境与家庭经济束缚”,揭示外部偏见与经济压力对就业选择的双重制约;三是“ 学用匹配度转型与就业机遇意识增强”,凸显教育背景与实际就业需求的适配调整及机会感知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构建“被动适应-主动突围”双路径模型。研究发现,灵活就业是政策保障缺位、经济压力与观念冲突交织下的复杂决策,为此,建议通过优化政策支持、重构就业生态、引导价值认同等措施协同应对。


西南沿边地区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本科人才核心素养:维度构建与培养路径研究

项目负责人:马文煊

项目成员:段春艳,李玙馨,虞舒涵,杨林

项目内容:

研究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访谈、问卷及德尔菲法等多方法融合,构建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框架涵盖专业学习、基础、应用能力及心理创新、社会服务能力五个维度。通过访谈行业专家、教师、毕业生及在校学生,结合问卷调查,验证框架科学性与实用性。

研究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不仅包含专业知识技能,还涉及批判性思维、创新、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基于此,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建设等培养路径,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适配社会需求。


“云上心享”——AI专家联盟心理咨询空间站

项目负责人:何渭捷

项目成员:何渭捷、崔林钰、李光耀、陈思吉、李梦茹、马跃然

项目内容:

《云上心享——AI专家联盟心理咨询空间站》项目旨在通过AI赋能和专家团队支持,为心理咨询需求的来访者,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云端咨询为主、实地咨询为辅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本项目通过微信小程序形式,结合人工智能分析、多层级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及社区互动功能,致力于提升用户的心理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并探索心理健康服务的新模式 。


“云岭薪火·非遗童萌”课程计划

项目负责人:文佳玺

项目成员:杨思佳、高艺娜、陈思元、普瑞阳

项目内容:

“云岭薪火・非遗童萌”课程计划立足云南本土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将红色足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前教育,构建兼具教育性、趣味性与互动性的课程体系。本研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探索其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与平台优化中的创新应用。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云南红色遗迹(如昆明陆军讲武堂、玉溪聂耳故居)及非遗技艺素材进行智能分类与筛选,提升资源整合效率;借助大数据分析幼儿学习行为数据(如课程参与度、兴趣偏好),构建个性化推荐模型,优化学习路径;同时,结合VR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场景(如“昆明小小滇军讲武堂”虚拟训练),利用动作捕捉实现实时交互反馈,推动教学形式革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多维度应用不仅强化了云南本土文化的传承效能,还显著提升了学前教育的趣味性与教育价值,为非遗与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集体欢腾: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情绪体验与同步感知》

项目负责人:段颖

项目内容:

该项目旨在探讨心理学研究者如何发展、拓展了涂尔干在20世纪初所提出“集体欢腾”

这一概念,进一步阐述了集体欢腾产生的心理要素、情境要素、积极心理效应等,该项目对理解和研究集体欢腾这种常见而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星航‘妙’守—AI机器人辅助ASD儿童陪伴与康复联盟

项目负责人:潘思颖

项目成员:周张竹珊、董文倩、矣姝逸、李琪、魏云飞、陈子硕

项目内容:

“星航‘妙’守—AI机器人辅助ASD儿童陪伴与康复联盟”项目聚焦农村孤独症(ASD)儿童教育困境,通过“个性化互动+教育辅导+情感陪伴”的多元模式AI机器人及配套小程序,结合“线上+线下+调研”服务体系,为农村ASD儿童提供认知、语言、社交等康复训练,普及特教知识,构筑家庭支持体系。项目已开展122次志愿服务,旨在以科技赋能教育公平,推动ASD儿童融合发展。


红色资源赋能大中小国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研究——以西南联大为例

项目负责人:段依琳

项目成员:王正东、欧阳照蕾、陈迪、李盈、李盈盈、徐翠、陈俊娴

项目内容:

红色资源赋能大中小国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研究——以西南联大为例项目以西南联大红色资源为核心,聚焦大中小国防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挖掘“刚毅坚卓”精神内核,依托历史地理学方法与混合研究框架,通过对12所大中小学及国防教育基地的调研,构建“三维度”调研体系。针对红色资源与国防教育存在的“三重脱嵌”“四维梗阻”等困境,提出“一核引领、双线并进、三大支柱、四大载体、五育并举”的“五位一体”实施策略,形成可推广的国防教育模式,助力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全民国防意识根基,为教育强国与国防建设提供历史范式与创新路径。


西南联大“史”光拾萃,搭建青年友好文化圈——西南联大周边文化路径探索调研和构建

项目负责人:吴佳芸

项目成员:散勐、杨濠武

项目内容:

“西南联大历史文化研学之旅”项目融合教育学、旅游学与社会学,以西南联大历史文化为载体,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的模式开发研学产品。聚焦联大旧址、文林街等场景,设计特色线路,结合AR导览、虚拟课堂等数字化手段,挖掘历史事迹与人物精神。旨在保护文化遗产,弘扬爱国主义与学术精神,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落地,助力青年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促进昆明城市文化传承与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下一步,教育学部将持续着力培育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学术实践能力和青年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痛点问题,运用多学科交叉视角开展创新研究,在智慧教育、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等领域形成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创成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青年科创成果转化应用,让创新智慧在实践中绽放时代芳华!


上一条:五四青年节•2025I以奋斗之姿 向青春告白(中)

下一条:廉育桃李•德润师魂|教育学部开展2025年廉洁文化教育活动

版权所有: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聚贤街768号云南师范大学明德4号楼 联系电话:0871-65912798 邮编:650500 技术支持: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Copyright :2020 Faculty Of Educatio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